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自驾游指南 自驾游指南
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军事图_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军事图
ysladmin 2024-07-06 人已围观
简介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军事图_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军事图 非常感谢大家对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军事图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1.日军如何攻陷南京的?2.进攻南京的日军都
非常感谢大家对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军事图问题集合的关注和提问。我会以全面和系统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思路。
1.日军如何攻陷南京的?
2.进攻南京的日军都是那几个师团
3.南京保卫战的战况是怎样的?
4.南京是怎么被日军攻陷的?
5.南京保卫战战役背景
6.中国历史战争:南京保卫战
日军如何攻陷南京的?
日华中方面军突破吴淞线后,向大本营建议:“为了解决(中国)事变,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具有最大的价值,应乘敌人的劣势攻占南京。”日陆军参谋部作战部长下村定在御前会议上介绍陆军作战计划时,提出华中方面军的任务是:利用上海及其周围作战的成果,不失时机地果断地向南京追击。据此,华中方面军从11月下旬开始,分南、北两路向南京方向进犯。至11月底,南北两路日军逼近南京。进攻南京的日军都是那几个师团
日军进城兵力约50000人,执行军纪维持的宪兵却仅有17人的日军除了个别地或小规模地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
1937年12月8日,日军全面占领了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开始向外廓阵地进攻。
11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图整理而期反攻”。12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但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阵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
扩展资料:
日军早在攻入南京之前就开始对南京周边地区的狂轰滥炸。1937年11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其中第103条规定:“战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明文规定可以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1937年9月19日,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下令对南京等实行“无差别级”轰炸。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更广义的南京大屠杀的起始日期。
这一天,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下令所属第2联合航空队(1937年9月10日刚刚从大连转场到新落成的上海公大机场)对南京市区进行“无差别级”轰炸。
上午8时15分,警报声大作,江阴要塞_望台报告:大批敌机正自下游向江阴飞来!海军各舰炮手均各就各位。几分钟后,只见一个由33架敌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在3000米高度向西南飞去。
这天正是著名的“9·19空战”日,敌机被我空军第四大队击落4架,击伤1架。中国空军后来的传奇人物刘粹刚自此一战成名。?
9时20分左右,警报声又起,海军见1小时前西飞的敌机群正杂乱无章错落地返航,料定必是被我空军击败,便以排炮“欢送”。敌机惊魂未定,无心恋战,未发一枪,未掷一弹,均高速向东逃窜。
下午2时30分,又传来警报声,见敌机28架,又在南京被中国空军击溃。这次,该机群未敢沿江飞行,绕开中国高火有效射程返航。
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杀(日军侵华历史事件)
南京保卫战的战况是怎样的?
日军占领上海之后,调动8个师、两个旅及海军一部计20万人,分南北两路会攻南京。北路为上海派遣军(辖第3、第9、第11、第13、第16、第101师和重藤支队),南路为第10军(辖第6、第18、第114师及国崎支队)。
中国军队防守太湖北走廊的是左翼军(辖第15、第19、第21集团军),右翼军(辖第8、第10、第23集团军)负责太湖南京杭州国道的防守。1937年11月20日,24日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调集总兵力11万余人,防守南京。其部队配置为:第72军第88师担任水西门、中华门、武定门、雨花台的守备;第78军第36师担任玄武门、红山、幕府山、挹江门的守备;教导总队担任光华门、中山门至太平门、紫金山、麒麟门及天堡城的守备,另派一部守备乌龙山要塞;第71军第87师防守通济门和光华门一带,宪兵队担任定淮门、汉中门和清凉山的防守。 南京外围阵地由上海退至南京的部队仓促设防:第74军布置于牛首山至淳化一线,第66、第83军布置于汤山东西两侧。
南京守军还包括一些从上海撤退的缺建制部队估计在5~10W人以上,所以说双方兵力几乎是持平的,即在20W对20W
其中仅仅作为国军最为精锐的德械部队第87师、第88师,教导总队的第103师、第112师以及广东部队第83军156师,人数在5~8W人,所以楼上说,大部分是新兵或者残部是不确切的
南京是怎么被日军攻陷的?
1936年3月9日,日本法西斯分子光田弘毅上台组阁,完成了日本政权的法西斯化,日本军事法西斯专制体制基本形成。1937年底,德国唆使奥地利纳粹分子不断制造事端,为德国公开出兵干涉寻找借口;次年3月12日凌晨,德军越过边界,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整个奥地利。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为了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大约20万人又乘胜兵分两路进攻南京。中国守军节节抵抗,从而揭开了南京保卫战的序幕。
11月13日,北路日军发起进攻,沿沪宁线西进。同时,日军舰队也沿江而上,配合地面部队进攻。15日起,日军陆续向常熟、苏州等地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便于19日退守无锡——江阴线。24日,日军又向无锡发动进攻,无锡守军不战而逃。29日,日军又乘胜攻占了常州。至此,国民党左翼军队除一部分退往南京外,主力转移至浙、赣、皖山区。与此同时,南路日军也于13日沿沪杭路西进,19日便占领了嘉兴。之后,便兵分几路向南京进发。截止到12月6日,进攻南京的各路日军,已经先后抵达南京外围,对南京形成了三面包围。
面对日军的大规模进攻,蒋介石连续召开了三次高级幕僚会议,集中讨论对南京是守还是撤的问题。最后任命坚决主张固守南京的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负责南京的防卫。
12月7日,日军兵分三路,在重炮、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对南京外围发起了大规模全线攻击。南京外围阵地的中国守军虽然大多是从淞沪前线撤退下来的,十分疲惫,但面对日军的侵略,依然不怕牺牲,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两天的激战,中国守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守城廓阵地。
10日,日军各部逼近南京城下,向南京城廓及城外雨花台、光华门等处同时发动进攻。日军的飞机、大炮和坦克对各据点展开猛烈的轰炸。下午,日军用炸药炸开光华门,100多名日军趁机从突破口冲入城内。中国守军奋勇还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将入城日军全部歼灭,夺回了阵地。而此时,中国军队向南的退路已经被日军切断。
12日,日军继续向雨花台发动猛攻,中国守军伤亡惨重。正午,雨花台主阵地被日军攻占,大批日军趁机涌入城内。接着,日军又用大炮猛烈轰炸中华门,中华门附近城墙被炸开数处缺口,大量日军拥入城内。随后,日军又攻破中山门、光华门、和平门,进入城内。
在这种形势下,唐生智鉴于南京无望守住,便决定放弃南京。12日晚,他命令部队向城郊突围撤退。但是,当时城内秩序已经非常混乱,命令下达后,南京国民党守军只有两部按照命令采取城郊突围方式,于当晚突围出去。其余各部都争先恐后地涌向下关江边。由于人多船少,互相争渡,互相残杀,造成种种惨状。结果,经过一夜的争渡,只有唐生智的司令部和其他少数人过江。其余未能过江者,都被追上来的日军。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日军入城后,大肆烧杀*掠,对无辜的中国军民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据统主,被日军残杀的中国平民和俘虏多达30万人以上。日军在屠杀和奸*的同时,还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四处放火,南京城内一片狼藉,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南京保卫战,由于国民党军事当局的消极抵抗、准备不周以及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导致了最终的惨败,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但中国守军在抗战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精神,将永载史册。
南京保卫战战役背景
日华中方面军突破吴淞线后,于11月22日向大本营建议:“为了解决(中国)事变,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具有最大的价值”,“应乘敌人的劣势攻占南京。”24日,日陆军参谋部作战部长下村定在御前会议上介绍陆军作战计划时,提出华中方面军的任务是:利用上海及其周围作战的成果;不失时机地果断地向南京追击。据此,华中方面军从11月下旬开始,分南、北两路向南京方向进犯。至11月底,南北两路日军逼近南京。南京是当时中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但是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言,素为不战之地。因此,保卫南京不能以城区为重点,只能以其外围作为屏障。自日军占领上海、中国几十万大军在日军追击下向西撤退后,国民政府已无信心保卫南京,但是蒋介石担心在全国强烈要求固守南京和布鲁塞尔会议正在举行之际,如果轻易放弃南京,势必遭到国内的反对,在国际上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在犹豫之中,蒋介石于11月下旬连续三次召开高级将领会议,讨论南京防守问题。最后他否定了作战厅长刘斐等人关于作“象征性防守”和“适当抵抗”的建议,决定固守南京,并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随即调集8个军计13个师,加上其他部队,共约15万人,并进行了防御部署:在南京外围,设置第一道防线,以5个军分别防守;在南京复廊设第M道防线,以2个军外加教导总队、宪兵队防守。
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第8号敕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当天,华中方面军决定用6个师进行南京作战。12月3日,日军分三路向南京方面进攻:北路1个师从镇江过长江,西进六合,攻占滁县,切断津浦铁路。南路1个师和1个支队从泅安和广德出发,经宁国和郎溪、石臼湖,占领芜湖和浦口,堵住守军的退路;中路4个师从正面向南京攻击前进,于12月7日进抵南京近郊。至此,日华中方面军已完成了对南京城的包围。
12月7日,蒋介石离开南京前召集少将以上守城将领训话,重申南京地位之重要,不能轻易放弃,并要求大家听从唐生智指挥,共同负起守卫的责任。8日,唐生智下令第一线守军退至复廊阵地继续抵抗,并采取禁止北渡长江等措施,决心背水一战。9日,日军集中5个师开始向守军复廊阵地全面进攻。光华门城垣首先告急,日军一部两次突入城内,均被守军消灭。日军受挫后,便于11日集中2个师猛攻雨花台和中华门,并对该地区进行昼夜轰炸。守军第88师拚命抵抗,2个旅长均壮烈牺牲,终因部队伤亡过重,雨花台和中华门相继被陷。战至12日晚,紫金山亦被日军占领。与此同时,各城门均告失守,中国守军与从中华门突入的日军展开巷战,南京危在旦夕。12日下午,唐生智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向守城部队下达了突围的命令。当时南京城已呈现混乱状态,除少数部队从正面突围出去外,大部分部队涌向下关,造成严重失控和极度堵塞局面。不少人挤死在城门洞里或淹死在江里,更多的人则在日军飞机和机枪扫射下丧生。12月13日,南京陷落。
12月中旬,日华中方面军又令第18师配合第101师向浙江杭州方向进攻,12月24日占领杭州。至此,京沪杭地区便成了沦陷区。
南京保卫战历时10天,以南京的陷落而告终。中国统帅部在上海失守、中国军队主力元气大伤的不利情况下,仍调集兵力组织南京保卫战,广大守城官兵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全凭一腔爱国热情,以血肉之躯,力御强敌,这些都是值得称颂的。
南京保卫战失利决非偶然。敌我力量对比的差距、战前不利的敌我态势和南京易攻难守的地形,是造成南京失利的客观因素。在主观指导上也存在严重缺陷:蒋介石不相信、不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寄希望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寄希望于陶德曼的调停,结果落空。在南京城不利于死守的情况下,蒋介石没有采纳部下“作象征性防守”和“适当抵抗”的建议,而决定死守,导致守军撤退失时,这不能不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在战役部署上,不是从实际出发,把防御的重点摆在南京外围,而是犯了城内不宜死守的大忌,导致守军无路可退,蒙受不应有的巨大伤亡。
中国历史战争: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保卫南京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南京保卫战战役背景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面对日本方面在上海的不断挑衅,深感位于上海的日本驻军是对于整个东南沿海省份的巨大威胁,为了确保民国政府重要的 财税 来源和工业基地,国民政府 军事 委员会 决定 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让中日战争获得 国际 间的注目,并希望借由国际压力逼迫日本停止华北的进攻。
8月11日,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下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七师和第八十八师投入上海,向上海的日本租界发动进攻,随后因作战不利逐渐自各地加运部队至上海;随后因战局僵持,中日双方均调集大量军队投入这一战场。国民政府前后共计投入70万部队,日本方面亦前后增援30万兵员左右。日方从战局僵持到后期登陆杭州湾取得战场主动权,最终取得淞沪会战全面优势。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
国民革命军在面临前后夹攻因此下令全线撤退,10月末决定迁都,11月,仍留南京的军事委员会也移至武汉。
至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向华中方面军下达“临命600号(统制线)”,规定华中方面军的作战区域为苏州、嘉兴连结之线以东,只扫荡上海附近之敌,不准进取南京。
11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 命令 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松井石根在未报请日本统帅部批准的情况下,下令日军兵分三路进犯南京。
11月12日,上海全部陷落。
11月13日,日军舰15艘入长江。
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告移都重庆。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官(任职命令24日才发表)。
11月22日,松井石根正式向参谋本部呈报,主张“必须攻占南京”,并表示“方面军以现有的兵力不惜付出最大牺牲,估计最迟在两个月以内可以达到目的”。
11月24日,当时南京城防工事亦稍有规模,据一般估计,均可守一相当时期,而各方且又相信苏嘉线工事可能发生作用,故各机关及私人撤退,无一定计划,及至京沪战事急转直下,若干人已无法撤退。松井石根制定《第二期作战大纲》,决定12月上旬进攻南京。日本参谋本部下达“大陆指第5号(第二统制线)”,废除临命600号统制线,华中方面军之作战区域扩大到无锡、湖州一线以西部分地区。
11月28日,随着无锡、常州、广德的沦陷,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向南京追击。
南京保卫战战役过程
序幕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是日,日本参谋本部据松井石根的要求,下达大陆令第八号:“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其后,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南京保卫战开始,蒋介石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指挥8.1万国军抵抗作战。
12月4日,在句容以东40里的地方,在江南灰色阴沉的冬日中,日军便衣侦察队与国军前哨部队发生了短暂的交火,南京作战外围战从此开始了。
12月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在几处阵地上甚至出现国军全部打光的壮烈场景。
12月7日,日军兵临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
12月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日军见中国军队拒绝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卫戍司令部急令第83军的第156师增援光华门、通济门城垣的守备,并于城内各要点赶筑准备巷战的预备工事,同时将第66军由大水关、燕子矶调入城内,部署于中山门及玄武门内构筑工事,准备巷战;另以刚刚由镇江撤入南京城内的第103师及第112师由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指挥,负责中山门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阵地的守备。当夜,第156师选派小分队坠城而下,将潜伏城门洞中的少数日军全部歼灭。雨花台方面,日军2个师团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协同攻击,将第88师右翼第一线阵地全部摧毁。残部退守第二线阵地。当晚,日军第18师团占领了芜湖。
12月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惟其右翼部队攻占了第2军团防守的杨坊山、银孔山阵地,进至尧化门附近。日“上海派遣军”为使其第16师团进攻容易及适时切断守军的东退道路,又从正在镇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师团中调山田支队(第13师团兵步第103旅团长山田指挥的步兵3个大队、山炮兵1个大队),从第16师团右翼加入战斗,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日军第10军的第114师团及第6师团主力继续攻击雨花台。第88师的第二线阵地又被摧毁,守军被迫据守核心阵地。日军第114师团右翼部队开始攻击中华门,城门被炮火击毁。少数日军一度突入城内,但被第88师据守城垣的部队歼灭。日军第6师团左翼部队之一部沿长江东岸北进,在上新河击退宪兵教导2团的1个营,占领了水西门外的棉花堤阵地。日军国崎支队在当涂北慈湖附近渡过长江,沿西岸北进,向浦口运动。占领芜湖的日军第18师团因转用于杭州方面,不再参加进攻南京的作战。
12月12日,从拂晓开始,日军飞机大炮密集向各城门集中轰炸,城墙四周房屋倒塌,城墙洞开。战至中午12点,雨花台被日军占领,紫金山第二峰沦陷,中华门和中山门被日军突破。成千成百的中国士兵在没有长官指挥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身躯阻挡敌人。
撤退
南京保卫战期间,蒋介石所在的武汉大本营对南京的战况也极为关注,每日均有询问及 指示 的电报,当蒋介石发现撤至南京部队的战斗力及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作战,南京外围主阵地带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而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迫逼城垣时深感形势严峻;当得知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时,更感局势危急。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顾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于当夜与罗卓英、刘兴两副司令长官及周参谋长研究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遂于12日凌晨2时许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及命令。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2] 是日,日军第六师团先头部队长谷川部队在南京中华门外准备总攻击的一刻。
日军5个师团对南京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中午前后,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日军攻破中华门,防守此处的第88师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当时大批逃难居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1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中师以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唐生智出示蒋介石命守军相继撤退的电令(蒋介石曾在12月11日致电守军司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即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参谋处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
本来南京国军司令唐生智在战前为了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并没有控制船只。但是唐生智突然在12月12日下令阵前撤退,从后面的结果来看,其所制订的撤退计划毫无可行性可言,并且根本就没有安排撤退船只,并且在撤退安排上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甚至也没有人 通知 担任督战任务的第36师。结果第36师为了阻止国军各部队撤退,双方还发生了交火。马嘶人喊,人员嘈杂,伤兵勉强拄着棍子也跟在后面。码头上的人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就是没有船。幸亏第74军司令俞济时有路子找了1艘小火轮1次可以装300多人,经过12日1夜的忙活拉走了第74军的5000多人(后又有2000人归队),第88师第264旅的辎重营在下关控制着一批木船把第88师抢运出去2000多人,教导总队突围4000人,第36师突围3000-4000人(南京大屠杀60年祭专辑给出的国军突围撤退的数字是32144人)。
溃败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国军将领的提前逃跑更加重了撤退的混乱。
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军、师长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撤退。有的单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经安徽去江西整顿。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随同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乘渡船先到江北。如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消息较早,不等会议结束,即以奉命去下关与第36师联系为由,电话通知其第3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独自先去下关。
由于城中各部队多沿中山路向下关撤退,而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日军多次冲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有的将领,如第83军第156师师长李江见城门无法挤过,就从门东侧用绑腿布悬吊下城出走。
下关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均已失去掌握,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而丧生。因乌龙山要塞守军撤走,原停泊于草鞋峡、三台洞(燕子矶南)的“文天祥”鱼雷快艇中队(4艘)也于12日夜驰去大通,12月13日拂晓,日军山田支队未经战斗即占领了乌龙山;日海军舰艇通过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日军第16师团一部亦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国军队官兵被日海军及第16师团的火力和舰艇的冲撞所杀伤。宪兵代司令萧山令(唐生智撤退后由萧山令代理国家宪兵司令一职)指挥未渡宪兵,辗转冲杀,终以弹尽援绝,力竭阵亡,以自己的义举,实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日军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等战争罪行。
与此同时,日军各师已分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原在镇江的天谷支队已渡过长江,正向扬州前进中;国崎支队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进中。已渡至江北的中国军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12月14日,根据中国大本营的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
南京保卫战战役结果
中国方面
中国方面军人约五万
萧山令()
余人,包括平民估计超过30万人丧生。
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国军高级将领:
萧山令:南京卫戌司令,1937年12月13日牺牲于南京下关。追赠陆军,南京保卫战牺牲的最高军官。[9]
罗策群:第159师副师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高致嵩:第88师264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中华门。追赠陆军。
朱赤:第88师262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中华门。
易安华:第87师259旅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南京莫愁湖。
李兰池:第57军副旅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太平门。
司徒非:第160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姚中英:第157师参谋长,,1937年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保卫战。
谢承瑞:教导总队第一旅二团团长12月13日凌晨始受命撤往下关,在挹江门因身体虚弱被拥挤失控的人群踩倒身亡。后追赠宪兵。
(以领尸骸无一从南京城中运出)
南京保卫战殉难的中高级军官人数为47人。
日本方面
南京保卫战打死日军三千余人,打伤九千余人,合计毙伤日军一万二千余人。
南京保卫战战役影响
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在时间上前后承接,它的失败造成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这些因素扩大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规模。
其实,自1937年8月淞沪战争开始后,南京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国民政府开展防空和抗战的宣传 教育 ,各社会团体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捐款活动。到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夕,城市基本还在有序运转。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应对战争的准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南京城陷之后如何安置和保护市民并没有详细的计划。滞留在南京的市民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和救助意识。造成这种状况与国民政府的宣传误导有很大关系。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表现出坚决抗战的高调姿态,并配合相关的举措和宣传,给民众留下了国民政府坚守南京的印象。例如,在上海失守的当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告京市民众》中称:对于南京地方,政府“已设立了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统帅文武机关及全市民众作守土自卫的打算。”此后,官方相继报道了蒋介石、唐生智等表示坚守南京抗战到底的言论。在坚守的表象之下,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对于如何安置和保护在宁市民,国民政府却没有详细的计划。
在南京失陷前后,国民政府各机关大多忙于政府机关的迁移工作,对于南京城陷后的善后工作以及民众的安全问题并不关注。蒋介石固守南京的高调表态更使得南京市民不可能对战争状态有正确的估计,他们也不可能有相应的战败后物质与心理准备。南京失陷前后,大批难民拥入城中的国际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够,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承认。因此,它们对于难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救助非常有限。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数十万军民被日军屠杀,其中中国军人大概在7-9万人。而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被俘虏、被屠杀,与南京保卫战的战略决策和指挥失误密切相关。一方面,国民政府集合重兵固守南京的决策失误是造成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南京的根本原因。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政府在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南京守军可以安全有序撤离的情况下,集合十余万的军队固守南京,这显然是军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蒋介石明知南京不可守,却高调表态要死守南京,实际上是对参战部队做“遗弃性处置”。另一方面,作为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对万一城陷之后如何有序地组织撤退等善后事宜,也考虑不周。他为了迎合蒋介石而提出了“誓与城市共存亡”的 口号 ,在挹江门阻止军队退往长江边,并收缴渡江船只。按照唐生智的说法,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其结果:“死地”形成了,而“后生”则为泡影。加上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于是导致了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不能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了滞留城内的官兵陷入组织崩溃的境地,被俘官兵数以万计,并成为日军残忍屠杀的对象。
中国历史战争:南京保卫战双方激战
1937年12月1日,日军占领镇江、句容、溧水,突破南京外围及复廓防御阵地,直逼南京城垣。
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了空前的拼死决战。南京保卫战开始,蒋介石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指挥8.1万国军抵抗作战。4日,南京作战外围战开始。5日,日军的各个小部队开始从间隙穿插与国军第66军发生交战。7日,日军兵临城下,松井石根司令官从空中投函唐生智劝降。唐生智不予理睬,继续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日军三路进攻势如破竹,南京外围战略要地相继失陷。很快日军就突破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 ?
9日,日军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最后通牒不予理睬,并于当日下达了“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作为回答。企图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战。
10日,日军发起总攻,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3峰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战况较9日更为激烈。特别是城东南方面,因复廓阵地已基本丧失,日军直接进攻城垣,所以形势尤为严峻。
11日,日军第16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 ?
中方撤退
12月12日,从拂晓开始,日军飞机大炮密集向各城门集中轰炸,城墙四周房屋倒塌,城墙洞开。战至中午12点,雨花台被日军占领,紫金山第二峰沦陷,中华门和中山门被日军突破。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撤退时组织无序,场面相当混乱,又造成大规模死伤。12月13日拂晓,日军山田支队未经战斗即占领了乌龙山。宪兵代司令萧山令指挥未渡宪兵,辗转冲杀,终以弹尽援绝,力竭阵亡,以自己的义举,实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12月14日,根据中国大本营的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
今天关于“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军事图”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日军进攻南京路线军事图”,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