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自驾游指南 自驾游指南

青岛鲁迅公园题字_青岛鲁迅公园题字图片

ysl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青岛鲁迅公园题字_青岛鲁迅公园题字图片       在下面的时间里,我会通过一些例子和解释详细回答大家关于青岛鲁迅公园题字的问题。关于青岛鲁迅公园题字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1.?ൺ³Ѹ??԰????2.鲁迅先生的遗体在哪?3.鲁迅先生的墓地在

青岛鲁迅公园题字_青岛鲁迅公园题字图片

       在下面的时间里,我会通过一些例子和解释详细回答大家关于青岛鲁迅公园题字的问题。关于青岛鲁迅公园题字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ൺ³Ѹ??԰????

2.鲁迅先生的遗体在哪?

3.鲁迅先生的墓地在哪里

4.可以简单介绍鲁迅、巴金、闻一多、梁实秋、林语堂等人嘛?

5.鲁迅是中华民族魂是谁说的

青岛鲁迅公园题字_青岛鲁迅公园题字图片

?ൺ³Ѹ??԰????

       鲁 迅 简 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 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派御用文人及其他文人、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作者简介之二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的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

       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1912年1月,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他亲眼看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唐宋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这一年四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1920年秋天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根据教课讲义整理成的文学史专著。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1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阔的生活画面。散文诗集《野草》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尖锐的斗争。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在“三·一八”惨案中,面对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号召。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中山大学学生无效,愤而辞去该校一切职务。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进化论思想,认识到“青年必胜于老人”的偏颇,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

       1927年9月底,鲁迅到上海定居。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在1928年文学论争中,鲁迅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刻地进行自我解剖,确信“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长期阶级斗争的磨炼和艰苦的自我教育,使鲁迅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最后的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在新文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他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并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他还主编和与人合编过《语丝》、《奔流》、《前哨》等革命刊物,倡导过文艺大众化运动和新兴木刻运动,培养了不少革命作家。他以杂文为武器,同形形的资产阶级文人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揭露他们充当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派走狗的丑恶嘴脸。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怀着极大的喜悦,向中共中央和发了贺电,表达了对党和的崇敬和热爱。

       鲁迅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谢绝到国外就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在中国战斗到最后一息。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五十六岁。鲁迅的“治丧委员会”由毛泽东、蔡元培、、茅盾等人组成。上海各界敬献的“民族魂”旗帜,覆盖着他的遗体。中共中央从延安发来唁电,谨表哀悼。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殡。解放后,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亲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出版了《鲁迅全集》二十卷,《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各两卷。鲁迅著作已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为传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热爱

鲁迅先生的遗体在哪?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所处的家庭正如同清朝的统治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败,其辉煌已成为历史,但是还没有完全破落。周家原来住在湖南道州,本来都是种地的普通农民,后来不断发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大地主,再后来迁居到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经是第14代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鲁迅先生的墓地在哪里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

       鲁迅墓(Luxun Tomb),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原遗体葬于万国公墓东侧F区,后迁墓至上海鲁迅公园(虹口公园)内。

相关信息:

       鲁迅墓绿地两边通道外沿各植一排柏树,经通道上去后为一个可容五百人的方形平台。平台左右植有两棵广玉兰,再往外为石柱花廊,植有紫藤,廊下设长条坐椅。平台正面是照壁式大墓碑,宽10.20米,高5.38米,中央镌刻毛泽东题字:“鲁迅先生之墓”,阴文贴金。

       鲁迅墓碑下方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穴,上面用六块花岗石板密盖,墓穴左右各有一棵鲁迅夫人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所植的桧柏。碑后是屏风式土山,遍植松柏、香樟、樱花、腊梅、桂花树等。

可以简单介绍鲁迅、巴金、闻一多、梁实秋、林语堂等人嘛?

       鲁迅墓,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原遗体葬于万国公墓东侧F区,后迁墓至上海鲁迅公园(虹口公园)内。鲁迅墓,墓正南向,平面呈口形,以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总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鲁迅墓中间为长方形绿地,四周围植瓜子黄杨,绿地中央偏后,建有鲁迅坐像。

       1961年3月4日,鲁迅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鲁迅墓获批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1年3月11日,鲁迅墓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鲁迅墓位于上海鲁迅公园的西北隅,墓前铺有天鹅绒草皮,墓正南向。

建筑格局

       平面呈口形,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鲁迅墓前有鲁迅先生纪念亭一座,墓地中间是长方形绿地,四周围植瓜子黄杨,绿地前沿置斜卧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石。绿地中央偏后,建有鲁迅坐像。像基座用四块花岗石镶成,上部浮雕花饰图案,采用鲁迅亲自设计《坟》扉页的云彩部分。

       鲁迅墓绿地两边通道外沿各植一排柏树,经通道上去后为一个可容五百人的方形平台。平台左右植有两棵广玉兰,再往外为石柱花廊,植有紫藤,廊下设长条坐椅。平台正面是照壁式大墓碑,宽10.20米,高5.38米,中央镌刻题字:鲁迅先生之墓,阴文贴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是中华民族魂是谁说的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

       2.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

       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

       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

       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

       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

       《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

       《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

       《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

       《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

       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

       《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

       《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

       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

       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

       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

       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

       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

       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

       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

       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

       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

       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

       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3.闻一多 (1899—1946)男,原名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被称为三重人格。新诗集《红烛》、《死水》、《太阳吟》、《忆菊》、《发现》、《一句话》都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曾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6年夏在昆明遇刺身亡。

       4.

       (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著作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5.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

       该句话出具体自于何人之口我们无法得知,鲁迅逝世时文坛送殡,擎一面大旗,上书“民族魂” 。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行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精神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好了,今天关于“青岛鲁迅公园题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青岛鲁迅公园题字”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