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攻略 旅游攻略

司马迁祠_司马迁祠值得去吗

tamoadmin 2024-08-14 人已围观

简介1.谒司马迁祠首段作用2.司马迁祠导游词400字3.河山之阳:拜谒韩城市司马迁墓和祠4.司马迁祠墓的简介5.司马迁祠在哪里?6.司马迁祠的建筑特色陕西韩城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宝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如果你前往韩城市旅行,以下是十个必去的旅游景点,让你深度体验这个美丽的地方。1.司马迁祠:司马迁,史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史

1.谒司马迁祠首段作用

2.司马迁祠导游词400字

3.河山之阳:拜谒韩城市司马迁墓和祠

4.司马迁祠墓的简介

5.司马迁祠在哪里?

6.司马迁祠的建筑特色

司马迁祠_司马迁祠值得去吗

陕西韩城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宝地。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如果你前往韩城市旅行,以下是十个必去的旅游景点,让你深度体验这个美丽的地方。

1.司马迁祠:司马迁,史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巅峰之作。在司马迁祠,你可以了解他的生平和他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

2.党家村:党家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村落,这里有着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古老的街巷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漫步在党家村,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中国。

3.梁代村古芮国遗址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位于梁代村,展示了古代芮国的历史和文化。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古代文物和考古发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风貌。

4.韩城古城3庙:城隍庙、大禹庙和东营庙是韩城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代表了古代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每个庙宇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故事,值得一游。

5.龙门风景区:这个风景区有着壮观的自然景色,如奇石怪洞、溪流瀑布和青山绿水。你可以在这里进行徒步、登山和观赏自然风光。

6.象山国家森林公园:象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天然的休闲胜地,有着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这里是户外爱好者和自然摄影师的天堂。

7.韩城老城:韩城老城保存着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在这里漫步,你会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陕西美食。

8.猴山风景区:猴山是一座古老的山脉,被誉为“陕西的小黄山”。这里有着壮丽的山峰、深林和奇石景观,适合远足和登山。

9.薛峰水库自然风景区:这个风景区有着清澈的湖泊和美丽的山水景色。你可以在这里钓鱼、划船,或者只是放松身心,享受宁静的自然环境。

谒司马迁祠首段作用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又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

司马迁的祖先,司马迁在自序中说:“昌(高祖)生无泽(曾祖),无泽为汉。无泽生喜(祖),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今嵬东镇有高门村,高门村南距祠墓约四华里有司马迁先茔。

大规模扩建太史祠,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这次扩建由县令翟世琪与芝川乡老扬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议,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用车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马祠前。没有几天,就填起堂基长9.6丈,宽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宽。为求巩固又将堂基及右岸用灰砖三层,从外严加封裹。基下左侧沟涧,自东绕而前,也填沟数丈为神路,并用砖石砌成九十九层台阶,拾级而上,高入云表。

从建筑角度讲,太史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这座宋代建筑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地区建筑上的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太史祠墓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

解放后,党和人民对太史祠极为重视,加强保护。1956年8月6日,省人民公布司马迁祠墓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拨款进行了重修。1982年院公布司马迁祠为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市于13年6月成立了“司马庙文管所”。18年以来先后将韩城市境内的彰耀寺、三圣庙、禹王庙、河渎碑、兴善寺山门搬迁至祠内。形成古建筑群。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国家又投资230万元对祠台和北坡进行了加固维修。

司马迁祠导游词400字

谒司马迁祠又写诸葛武侯伺的作用,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出作者的感情,祠堂后边,便是司马迁墓。 墓家不大,却长着五棵巨形古柏,虬枝苍干,互相扭结,状若蟠龙,自成一派气象。 徘徊司马迁墓前,不禁想起了数千里之外的诸葛武侯祠。 同为名人名词,那个却气象宏大,那层层叠叠的殿堂亭榭,那排列整齐世代陪伴着诸葛亮的蜀中文臣武将,那数不清的御笔金匾圣贤楹联…睡在芝东岗上的司马迁却没有这些殊荣。 司马联系迁祠内共有六十六块碑石,却没有显赫人物的一字一文。 这位杰出的人物是残酷的,在世时受宫刑蒙冤含垢,死后还摈弃于亲族之外,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慨然云:“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戳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既然不能上祖坟去祭奠,当然死后更不能和列祖列宗一起埋进祖墓的。 然他赤子之拳拳,所以在临终前选了这块高地作为安息之地,以期死后能遥望西北方向的父母及列祖坟墓。 祠堂后边,便是司马迁墓。 墓家不大,却长着五棵巨形古柏,虬枝苍干,互相扭结,状若蟠龙,自成一派气象。

河山之阳:拜谒韩城市司马迁墓和祠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1982年,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制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一派俊秀河山!

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

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是皇帝的顾问。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鲁迅先生曾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 “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重要的原因是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 《易经》。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 《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 《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

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 “五子登科”。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

司马迁祠墓的简介

在韩城市芝川镇东南的黄河岸边,有一座不高的山岗,却令人“高山仰止”,因为这里埋葬着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迁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由此可见,司马迁出生在韩城,生长在韩城——

?

这里的司马迁墓和祠修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坐西朝东,自下而上,依山就势。1982年2月23日,这里被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穿过牌坊,走进大门,迎面是一条凹凸不平的石道,上面有车轮碾轧和风雨侵蚀的痕迹。这条大道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乃连接秦国和晋国的交通要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道路北侧,当地人便称这里为“司马坡”。

沿着司马坡向上,有一条岔道,立着木牌坊,上面书写着“高山仰止”四个大字,歌颂司马迁德高如山,为世人敬仰。由此向上,便进入了司马迁祠的范围内,顶部的祠堂和古树依稀可见。

通往司马迁祠的这条砖石小道,共有九十九级台阶,俗称为“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迁祠,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修筑了这条上祠之道。

快要到达司马迁祠的正门时,台阶中间出现一座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两侧是一副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将《史记》与儒家的《诗》《书》《礼》《义》《春秋》相媲美,表达对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赞誉。

走完九十九级台阶,祠堂大门赫然呈现,上方所书的“太史祠”三个大字,为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题写,字迹工整,端庄雄健。这座院子里是司马迁祠的主体建筑,由献殿和寝宫组成。

走进司马迁祠,迎面便是献殿,古柏参天,环境优雅。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两侧竖立着众多的石碑,南北山墙上镶嵌着碑碣,内容多为历代重修祠堂的碑记和吟咏司马迁的诗词。

献殿中央摆放着一件清同治年的石供桌,底部雕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用来放置供品。上方悬挂着“文史祖宗”横匾,两侧的对联为:“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献殿的后方是寝殿,修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正中供奉着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绕过献殿和寝殿,后方便是司马迁墓,外观好像一个蒙古包。在墓冢顶端,有一棵古柏,共分为五枝,被称为“五子登科”。在墓冢前方,有一块石碑,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经来过司马迁墓,并且在《水经注》中记载:“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由此可见,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司马迁(前145年——?),字子长,司马谈之子,担任太史令。因为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所以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祠在哪里?

司马迁墓与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位于城区以南10公里处的芝川黄河古渡口高岗上。一部《史记》成就了司马迁。史圣的祠墓也像一座丰碑,历经千百年沧桑而愈显雄伟。司马迁祠墓依山而建。过芝秀古桥,进入汉太史司马迁祠墓群,过古牌坊,便是石条铺就的司马古道。凹凸不平的石道印,记着千余年来仰慕者攀登者的足迹。

司马迁祠的建筑特色

韩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镇,建有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墓。

司马迁于公元前145年生于韩城(古称夏阳)农村,其父司马谈任西汉太史令。他从10岁起便苦读典籍,20岁后历游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访民间。后来继承父业任太史令,掌管文书,记载史事。他42岁时开始撰写《史记》,48岁时因李陵一案受牵连,残遭汉武帝的宫刑。出狱后做中书令,笔耕不辍,历经16年完成巨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的历史巨著——《史记》,又名《太史公书》,长达52万字。杨雄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项羽本纪》把失败了的项羽写入皇帝的行列,他的《陈涉世家》肯定了农民起义的作用,他的《河渠书》、《平淮书》、《货殖列传》等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他的《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他为那些游侠、刺客、龟策、曰者(占卜的人)等下层人物都写了传记,他敢于批判皇帝,包括他本朝的皇帝,他讲汉武帝穷兵黩武。卖官晋爵,迷信神仙,用女儿换取不死之药,所有这些,使他这部著作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也构成了他自己的高大形象。这当然也是司马迁祠墓如此吸引关研究工作者和旅游者的原因,越过芝水上的芝阳桥,眼前便是一座山坡,俗称太史坡。坡下竖立一木牌坊,额书“汉太史司马祠”6个大字。从坡下至山顶有99个石台阶,山顶是祠院。台阶分为四段,每段用砖石依山势筑成4个平台。第一个平台上是第二个牌坊,上书“高山仰止”,比喻司马迁德高望重,世人敬仰。第三个平台上有砖砌牌坊,上题“河山之阳”4字,语出。太史公自序中的“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祠 的北侧,断崖壁立,高约一百公尺。在祠前凭高俯视:黄河绕其前芝水漾乎左,西枕梁山之岗,南临千仞之祠院四周都是用砖砌起的数仞高的朵墙,远瞻俯瞰,备极雄伟。院内有数十株参天古柏,再加上竞芳花木,充分显示司马迁的伟大人格与万代名香。

在司马迁祠院的后面,苍松掩映着司马迁的墓茔,这座形状极似蒙古包的八卦墓,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的。在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此时《史记》已在全国广泛流传,司马迁进步的民族观不仅为汉民族所接受,他主张全国各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也正符合金元统治者的需要。忽必烈不仅在《史记》中看到了进步的民族观,同时也找到了本民族发展的渊源,他以为正是司马迁这位汉族史学家为更多的少数民族记录历史。于是他按照蒙古人的习惯,为史圣改修了这座蒙古包形样的砖砌圆墓。